魅力涞水
涞水概况
历史沿革
行政区划
文化精粹
名胜古迹
 
 
探访京西百渡六大景观:珍贵的遗产群
发布时间:2016/08/08   点击:

  从“涞水智人”,到燕下都遗址、明长城、清西陵等一系列文化遗产,为我们认识京西百渡悠久的历史、深厚的文化,提供了最为直观、生动的历史见证。

涞源长城

荆轲塔

  珍贵的遗产群:生动述说着辉煌的历史

  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内文物遗存星罗棋布,文化遗产丰富多彩、独特多样。从“涞水智人”,到燕下都遗址、明长城、清西陵等一系列文化遗产,为我们认识京西百渡悠久的历史、深厚的文化,提供了最为直观、生动的历史见证。那么随我们一起去探寻京西百渡的文化遗产吧——

  涞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。28000年前,“涞水智人”便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,留下了人类早期的历史文明足迹。在东晋时期,爱国将领祖逖率兵北伐,抗击匈奴,收复中原留下了“闻鸡起舞”、“竞著先鞭”、“中流击楫”的英雄佳话。祖逖就是涞水人。这里还是南北朝时期,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家乡。

  目前,涞水县共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中国家级1项,省级1项,县级12项,包括高洛音乐会、伶伦祭祀典礼、涞水踢石球、野三坡“老人官”选举制度等。其中高洛音乐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是古代祭祖和宫廷鼓吹乐遗存的“音乐活化石”。

  神奇的大自然为易县创造了众多的秀丽河山,悠久的历史为易县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。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保存完好;紫荆关负山阻河,是军事建筑与自然风景结合的经典之作;千秋绝唱荆轲塔、千古之谜人头坑、千载佳话黄金台、千年不朽道德经显示了易县悠久厚重的文化内涵。

  世界遗产清西陵,始建于1730年(雍正八年),共有14座陵寝和两座附属建筑(永福寺、行宫),是中国陵寝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艺术上辉煌壮丽的一页。尤其是4座帝陵建筑规模宏大、布局合理、宫殿辉煌、石雕精美、形式多样、内涵丰富、保存完整。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,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发展、变化,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,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寝建筑不可替代的历史、艺术、科学和鉴赏价值。

  易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紫荆岭上的紫荆关,始建于战国时期,历史上有过不同称呼,后因山上长满紫荆树,明朝时改称紫荆关至今。紫荆关地理位置独特,地势险要,为全国9大名关之一,素有“畿南第一雄关”之称,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。《畿辅通志》称紫荆关“控扼西山之险,为燕京上游路,通宣(化)府、大同,山谷崎岖,易于戎守。”古人描述这里是“万里蜿蜒壁,千峰涌塞门。风雄秦上谷,气压赵楼烦”的“紫塞金城”。

  燕下都遗址位于易县县城东南。其轮廓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,东西长8公里,南北宽4至6公里,中有古河道纵贯,河东侧南北向有隔墙,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。根据现有遗存,学者将燕下都分为宫殿区、手工业作坊区、市民居住区、墓葬区和古河道五大部分。燕下都遗址发掘是“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”,该遗址中出土的“燕宫门透雕龙凤纹铜铺首”,成为河北博物院标志性的“镇馆之宝”。这个形象常常成为象征性装饰,出现在河北各个文博机构的院墙、展厅内。这件巧夺天工的青铜器,穿越两千多年时空后,仿佛还在镇守着“悲歌之士”们走过的城门……

  作为燕国都城——燕下都所在地,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。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燕昭王招贤纳士和荆轲刺秦王了。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、荆轲刺秦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尊贤和重义的代表和典范。2300年前,壮士荆轲南渡易水西行刺秦,在此与燕太子丹诀别,高渐离击筑,荆轲怒发冲冠,仰天长啸,高歌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!”此举惊天地,泣鬼神,演绎为千古绝唱,并由此成为“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”的渊源。

  涞源更是古迹赫然。唐代的“兴文塔”,始建于明代,重修于清代的泰山宫,杨家将众多古迹无不充满魅力,令人心驰神往。辽代阁院寺作为“国宝”,核心“文殊殿”。从这座文殊殿所包含的历史、科学、艺术价值来看,它能够代表中华民族在辽代初期时的文明程度。

  涞源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,最具代表性的一段,它以视野开阔,敌楼密集,建筑防御体系功能奇特而著称,被誉为“万历原貌,威武雄关,为明长城之精华”。绵延150公里的内长城,威武雄壮。

  京西百渡历史悠久,文化遗产众多。在漫长岁月中,创造了丰富多彩、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,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,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。




 
   

主办单位:365bet手机版中文

冀ICP备06012577号-1 冀公网安备 13062302000056号 建议分辨率:1024*768像素